膽固醇|壞膽固醇無明顯徵狀 瘦人年青亦可高危

食用安全

撰文: 周美好

發布時間: 12 小時前

分享:

分享:

要知悉體內膽固醇狀況,可透過驗血作診斷。如家人有心血管病史或曾驗出壞膽固醇過高,應多加留意日常生活飲食習慣。(iStock)

膽固醇有三兄弟,包括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(HDL-C,俗稱「好膽固醇」)、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(LDL-C,俗稱壞膽固醇),以及三酸甘油脂(TG),除了好膽醇固醇,其餘兩種都不能積聚過多,否則堵塞血管與血流,有損健康。

對於膽固醇原來人們對此誤解不少,最普遍一項是:瘦人和年輕人不會出現壞膽固醇過高。

李先生患上冠心病後,才意識到壞膽固醇過高可以無病徵,就算「通波仔」後,也不會暴飲暴食。(周美好攝)

70歲的李先生退休前是文職人員,身形一向適中,注重運動。去年年尾打算在屋苑會所游水,更衣時感到左上胸突感「乸住痛」,維時了30秒消失,不以為意。但後來想到這可能是心絞痛徵狀,馬上求醫,沒料到經電腦掃描確診患冠心病,主要一條血管栓塞了7成,也有兩條血管出現鈣化現象,對健康一直甚佳,恒常有打乒乓球和游水的他來說,感到難以置信。

點擊圖片放大
+3
+2

醫生為他處方「薄血丸」、降血壓及降膽固醇藥,以預防心臟病發,考慮了幾個月,今年7月接受「通波仔」(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手術)。「現在回想,其實自己都疏忽,因我的媽媽有血壓高及中風歷史,有家族史卻沒有關注。」他確診冠心病後也開始關注壞膽固醇水平,透過恒常運動、注意飲食、按照醫囑服藥,成功將壞膽固醇水平控制至0.8mmol/L。 

醫生指膽固醇高低,遺傳是其中一個因素,因此有十多二十歲的年輕人都有高膽固醇問題,三十多歲需要「通波仔」也非罕見。(iStock)

半數港人對LDL水平「矇查查」

「關心您的心」最近訪問1,300多名曾出現壞膽固醇過高的香港市民,調查結果顯示,逾半曾驗出壞膽固醇過高的港人,並不清楚自己目前的壞膽固醇水平,亦有高達五成二人不知道醫生為其設定的控制目標,反映病人對監察壞膽固醇水平的關注度不足。
調查亦發現,病人對壞膽固醇診斷及控制目標等方面普遍存有誤解,在治療過程中參與程度偏低,有機會影響壞膽固醇控制,增加患上心血管疾病的風險。 

心臟科專科醫生王國耀指,壞膽固醇超標可以無任何徵狀,有些人到出現心絞痛或心臟病發時才發現。(周美好攝)

關注1:任何年齡體形都可壞膽固醇超標

心臟科專科醫生王國耀表示,一般而言,壞膽固醇過高患者的身體通常沒有任何警號,需透過驗血作診斷並及早治療。其實任何年齡,高矮肥瘦,都有機會壞膽固醇超標。故此,市民不應因年輕或體重適中就對心血管疾病掉以輕心,應定期進行包括驗血在內的身體檢查,留意膽固醇水平變化;如家人有心血管疾病病史,更應多加注意。

關注2:壞膽固醇目標水平非人人相同

調查亦發現,約四成人錯誤相信所有人的壞膽固醇目標水平是一樣,亦有39%受訪者不知道對曾經歷心血管疾病相關事件(如心臟病發)的患者而言,理想的壞膽固醇水平為低於1.4mmol/L及原本水平一半或以下。也有近68%受訪者,不知道壞膽固醇水平其實愈低愈好。

9月29日是世界心臟日,心臟病友互助組織「關心您的心」發布有關香港人壞膽固醇關注度的最新調查結果。(周美好攝)

王醫生續指: 「壞膽固醇的理想水平會因應病人自身的心血管疾病風險而有所不同。根據歐洲心臟病學會ESC建議,有較高心血管疾病發生風險人士應更積極控制壞膽固醇,例如極高風險患者如曾經歷心臟病發或中風,就應將壞膽固醇水平降至1.4mmol/L以下及原來水平一半或以下,亦應主動向醫生了解壞膽固醇的控制目標,求診時清楚告訴醫生個人及家族病史,並定期覆診與醫生商討治療成效,遵從指示用藥。」 

關注3:對控制壞膽固醇水平注射藥物欠認知

調查亦顯示,病人對治療選項的認知略為不足。超過六成受訪病人從未聽過用於控制壞膽固醇水平的注射藥物。不少病人對注射藥物抱有誤解,57%人誤認為注射藥物屬於高度實驗性質, 53%人誤認為注射藥物有很多副作用。

過多的壞膽固醇和三酸甘油脂會在動脈血管壁堆積形成粥樣斑塊,造成血管狹窄、血流受阻,引致心絞痛發生。(iStock)

 
王醫生表示,除了以傳統口服藥物治療如他汀類(Statins)控制壞膽固醇水平外,注射藥物亦有多年臨床應用經驗。醫生可採取循序漸進的治療策略,以傳統口服藥物配合皮下注射的PCSK9抑制劑協助病人有效降低壞膽固醇。

05:帶氧運動包括跑步、游泳、踏單車、跳舞、耍太極等可增加體內好膽固醇水平。

PCSK9是促進肝臟表面壞膽固醇受體進行新陳代謝的蛋白酶,透過抑制PCSK9運作,加快肝臟移除血液中的壞膽固醇。如病人已使用他汀類藥物治療至最大可耐受劑量,並合併使用膽固醇吸收抑制劑,但壞膽固醇仍未達標,醫生可以合併或單獨採用皮下注射降膽固醇藥物 PCSK9抑制劑,以盡快將壞膽固醇水平降低至理想水平。